- · 《低温物理学报》投稿方[01/26]
- · 低温物理学报版面费是多[01/26]
身边档案|寻找梁思成镜头中的字库塔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阚文咏 说起字库塔,相信很多年轻人会感到陌生。所以,当我看到一张古塔照片时,以为是佛塔或风水塔,完全不知道它就是字库塔,而且,还是李庄的。 我的想象瞬间被更新,原
文/阚文咏
说起字库塔,相信很多年轻人会感到陌生。所以,当我看到一张古塔照片时,以为是佛塔或风水塔,完全不知道它就是字库塔,而且,还是李庄的。
我的想象瞬间被更新,原来,李庄还有一座字库塔。我有些惊喜,也充满疑惑,它怎么会深藏在不为人知的历史底片中。

李庄字库塔(梁思成摄 ?林洙供图)
照片上,字库塔处于仰视的角度,这也许是拍摄者有意为之,以突出它的遗世孤傲。塔高约十米左右,塔身为三层八柱体,每层之间有精致的塔檐。二层塔檐下是残缺的石楣,上有“字库”二字,字迹如沙画,模糊而脆弱。石楣下为洞形投放口,左上方是十字花出气孔。印柄型的塔顶线条流畅,婉转优雅。几株细小的野草从塔尖冒出,似在迎风摇曳,向灰暗的天空展示它顽强的生命。
让人惊讶的是,这张老照片,竟是建筑大师梁思成拍摄的。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信息中心的档案记录看,照片摄于1940年,地点是在李庄板栗坳乡间。那时,梁思成刚到李庄不久。
字库塔的故事
1940年,“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一封16字电报拉开了众多文化教育机构撤迁入川的序幕,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文化机构于1940年秋迁往李庄。一批学者大师借居在李庄板栗坳,正是在此,梁思成发现了这座字库塔。
显然,梁思成对字库塔进行了一番测量(照片上的竹竿是注脚),再选好角度,举起相机,稳稳地按下快门,为它拍下一张标准照,这也是李庄字库塔留存于世的唯一见证。

李庄字库塔远景照片(梁思成摄 ?林洙供图)
梁思成在李庄期间,拍下的照片并不多,即使像李庄的头牌风景奎星阁,也未进入到他的镜头,这可是“上海到宜宾二千多公里长江江边建造得最好的亭阁”,梁思成这样夸赞过它。可见,这座字库塔于他来讲,有着特殊的意义,以至于珍惜每一张胶卷的他,在离开字库塔时还屡屡回望,忍不住再次架起相机,拍下它孤独的远景图。
字库塔也称敬字塔、惜字宫。在我的故乡川南一带,简称为字库。虽到今天,字库塔在全国很多地方已绝迹,但它曾经承载的信仰仍然值得回味与尊重。古人认为文字是神秘的,传说中,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因为上天害怕人类识破天机。而人类正是由于文字的出现,才脱离了野蛮进入文明。人若不识字,就是混沌蒙昧的,所以,小孩一旦开始拜师识字,就叫发蒙,意即去除蒙昧、开启智慧。在古人眼里,文字纸墨都是“圣贤心迹”,不可亵渎。因此,凡是字迹之纸,均不丢弃,即使毫无用处的废纸字墨,也不能使之受到玷污腐烂,而应集中焚化,以表达对文字的敬意。
为此,古人编撰了《惜字律》《惜字征验录》和《文昌帝君惜字律》等劝善书,一些地方还有《惜字条约》和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活动是搜捡字纸,建造焚字之炉——字库塔。到明清两朝,字库塔普遍流行,尤其在南方,书院街口、场镇路边常设有造型各异的字库塔。有的书香门第或大户人家,还会特别修建一座属于自己的字库塔。

字库塔下郊游的先生夫人们。左起逯钦立、董作宾、李济夫人陈启华、董作宾夫人熊海平等 (董敏供图)
在川南一带,不识字的人被叫做“睁眼瞎”。因为不识书中世界,等于屏蔽了世间万象。若想下辈子不当“睁眼瞎”,就得爱惜字纸,去字库为字纸送终。于是,字库塔前常常会有一些老人烧纸上香,祈求来生能做读书人。
民间的信仰,终会产生各种故事。比如老翁拾字,就是已故诗人流沙河在《故乡异人录》记载的,说他老家有个何老太爷,家有良田百亩,也算富贵之人,可惜患有眼疾,视物模糊,他认为这是自己不识字的报应,于是,每日背着写有“敬惜字纸”的竹篓,提着火钳,沿街拾字纸于篓中,再背到字库塔去焚化,以求惜字得福、重见光明。
板栗坳的先生们
那么,李庄字库塔背后,有没有故事呢,带着梁思成拍的照片,我来到李庄。
文章来源:《低温物理学报》 网址: http://www.mgdazzs.cn/zonghexinwen/2021/0823/556.html
低温物理学报投稿 | 低温物理学报编辑部| 低温物理学报版面费 | 低温物理学报论文发表 | 低温物理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低温物理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