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与一个失落已久的故事

来源:低温物理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年10月03日 17:21:4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是一个曾经的美国少女与20世纪30年代老北平之间的“浪漫邂逅”。 它还和前不久文化圈的一桩大新闻有点关系:老舍先生的作品《四世同堂》时隔多年又更新了!(不知道的看这里

这是一个曾经的美国少女与20世纪30年代老北平之间的“浪漫邂逅”。

它还和前不久文化圈的一桩大新闻有点关系:老舍先生的作品《四世同堂》时隔多年又更新了!(不知道的看这里:《四世同堂》在风云变幻的1951年断了连载,已经写完的手稿在“文革”中散轶,从此这本现代文学名著就成了残本。唯一的补救线索是这本书经过浦爱德翻译,曾在美国出了英文节译本,但“节译本”嘛,出版社删改了很多,所以再译回来依然和原著会有不小距离。直到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先生在美国找到了浦爱德译《四世同堂》原稿并且回译为中文,我们才终于将可以通过这一曲折的路径,窥看这本原著的完整面貌。)

所以,这两件事怎么就有了关系?除了它们都与老北京有关,还在于这个故事正是赵武平先生在美国寻访老舍遗文时,偶然得到的“意外之喜”。

好像总是能在海外钩沉打捞出一些珍贵的历史碎片,尘封已久,刹那鲜活,提示我们一些已经消失的东西。

故事的女主角叫玛丽安·坎农,她在1934年来中国,在北平小住了几个月,在艺术与文字上都颇有禀赋的她在这期间还学会了使用毛笔和中国画的笔法。--开个玩笑,除了国籍不合,简直太适合被冠以“民国才女”的头衔。

城里城外,她画了大量的速写。回到美国后,她打定主意,要为令人激动的北平生活留下某种形式的记录。

她想到了一个人物形象,决定用一个住在北京郊外的中国小男孩三宝的视角,写下他第一次进北平城遇到的一切新鲜事。除了文字,她还用稚拙的笔墨,配上了四十多幅生动有趣的速写插画,就这样完成了一本给孩子看的小书《三宝北平奇遇记》。

“三宝的爹爹,是中国的一个庄稼人。他家所在的灰色小村子,位于一个焦黄色大平原的中间。离他家小院和灰瓦房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石头拱桥。桥的年头已经很久,两端桥柱的上面,都雕刻着凶猛的狮子。”


三宝从来没有进过城,直到这一天,爹爹要去北平卖粮食,带上了他。爹爹把两袋粮食搁到驴背上,他们就出门了。


送他们出门的三宝娘“头戴黑帽,光滑的黑发上插着大红花,怀里抱着穿紫红棉袄的小妹妹”。


北平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城墙竟然有这么高大,三宝可从来没见过。当然,他们的小村子也有土坯寨墙,而且大街两头的村口,也各有一个摇摇欲坠的寨门。两相对比,寨墙更像一个玩具”。


“人们要去睡觉的时候,城门就都关起来。要是闹强盗,或者出现别的险情,甚至在大白天,城门也会关闭。到了那时,老城就跟蜗牛似的,缩起脑袋,关上身后大门,静观其变。”

他们牵着小驴过铁轨,差点遇到危险。


危险解除了,但火车呼啸着过来,三宝跟爸爸和小驴走失了。

他跟卖面条的人问路。


又认识了小伙伴,一起去集市,路上被捏面人的吸引住了。“那人在捏一个气度非凡的武士,样子彪悍而又威猛,叫人见了不寒而栗。他是在用面团捏小人呢!他面前是一个方便搬动的台子,上面的几个小碗里面,盛着用彩虹的七色染过的米面。小个子搓着彩色的面团,捏出武士的胳膊之后,把一柄宝剑放在他的手上,接着做出了黑色的长须髯。”

庙会上就更是热闹--

踩高跷的人高高立在观众头顶,轻松地迈着步子,像是在平地上走路,而不是踩在八尺来高的长木跷上。有人穿作小丑,有人打扮成武士,还有人则是一身小姐装扮。他们戴着华美的头饰,上面有翎子、绒球和其他装饰物,脑袋一动,配饰就相应摇晃起来。男人的面孔上,用黑、白、红三色,画了奇怪的花纹,跟面团捏的武士的花脸完全一样。他们踩在长木跷上,晃动身躯高声喊叫,尽情插科打诨,扬扬自得……


但在一切所见之中,三宝最喜欢的是舞刀。有一个小姑娘,手里挥舞着两把大刀,两条黑色小辫子随着脑袋的左右转动在身后摆来摆去。她疾速挥舞大刀,忽而举刃过头,旋出片片寒光;忽而屈腿下跪,指向前方。她上穿红色绣花衣,下着褪色的黑裤,看上去像是一只鲜艳的小鸟,快活而又自信。

文章来源:《低温物理学报》 网址: http://www.mgdazzs.cn/zonghexinwen/2021/1003/573.html



上一篇:读书|民国大师们是怎样读大学的?
下一篇:超震撼!这些珍贵档案文物背后的故事震人心魄

低温物理学报投稿 | 低温物理学报编辑部| 低温物理学报版面费 | 低温物理学报论文发表 | 低温物理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低温物理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