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温物理学报版面费是多[01/26]
- · 《低温物理学报》投稿方[01/26]
这份档案,让南京大屠杀主犯俯首认罪(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那个交通系统落后的年代,铁路很少,档案工作者们为了档案的安全,不用水路运送档案,通常是乘坐汽车行驶在崎岖的道路上,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每
在那个交通系统落后的年代,铁路很少,档案工作者们为了档案的安全,不用水路运送档案,通常是乘坐汽车行驶在崎岖的道路上,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每位档案工作者都经历过终生难忘的生死时刻。
时任南京资料整理处主任的王可风就是其中的代表。
王曙生 王可风之子
王曙生说:“这么远的路,也没有坐在驾驶室,父亲坐在车斗上面押运档案,非常危险,结果到山上一个急转弯的时候,发生意外,车轮超过了盘山路,眼看就要翻下去,这个时候车没向外倒,向内倒到公路上,要是翻下去万丈深渊,一个人就没有了,档案也就没有了。”
经历了翻车意外的王可风没有丝毫退却,大伙儿齐力将档案装上车后,王可风坐上车斗,继续保护这批珍贵档案踏上旅程。在当时,像王可风这样的档案人,只是所有档案工作者的缩影。
1980年3月17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印发《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几点意见》。曾深藏于高墙大楼之内的珍贵档案,从此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特别是档案史料的编辑出版工作,由此普遍开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人们对档案有了新的认识与更多接触,档案利用也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相比起一些特殊历史事件的珍贵档案,普通老百姓的个人档案往往数量庞大且难以查找,中国的档案人又想出了什么样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
在充满历史韵味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东侧,一栋现代化的大楼显得与众不同,这里是可以将纸质档案变成电子档案永久保存的数字化中心。
早上8点,数字化中心早已座无虚席,一份份档案从鉴别门类,到数字化复制加工,再到上传服务器,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项工作已持续进行了十多年,在此期间,数万卷纸质档案通过这种方式变成了电子图像和数据,真正实现了缩略体积,永久保存,利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马振犊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馆长
马振犊说:“我们的数字化工作是按照利用优先的原则,就是说老百姓查看使用最高频率的档案我们先做,相对来说对外提供档案的90%以上都可以得到电子化应用,现在这个工作已经圆满完成了。”
档案来源于社会,更应服务于社会,2007年以来,国家档案局下发一系列文件,指导全国档案部门主动服务于民生,服务于百姓的民生档案由此走入千家万户。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档案的利用工作也迎来了新的使命。中国档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用实际行动捍卫民族尊严。
2014年3月,国家档案局以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名义,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递交了《南京大屠杀档案》提名表,正式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图: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成功
2015年10月9日,经过详细讨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官网发布消息,公布2015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项目名单,其中就包括了《南京大屠杀档案》。
经过中国档案人的努力,这段令所有中国人悲愤的惨痛历史,终于成为世界记忆,永载人类史册。
从机密封闭到开放共享,从历史研究到民生普惠。几十年来,中国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档案利用也实现了从小利用到大服务的历史性飞跃。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档案利用也必将与时俱进,以崭新的姿态和更方便、更快捷、更全面的服务,在全新领域助力中国腾飞。
文章来源:《低温物理学报》 网址: http://www.mgdazzs.cn/zonghexinwen/2021/1109/579.html
上一篇:民国时期颐和园照相馆变迁
下一篇:“国保”单位档案解密:谁的“家底”最丰厚?